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这一事件曾引发轩然大波,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萨德的全称是“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核心功能是拦截朝鲜可能发射的中远程导弹。当时的朴槿惠政府认为朝鲜导弹威胁不断升级,单靠自身难以抵御,必须借助美国的力量,于是同意在庆尚北道星州郡部署这套系统。然而,这一决定立刻引起中国和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两国认为萨德不仅仅针对朝鲜,其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可能会削弱地区战略平衡,尤其是中国担心本土的战略导弹活动会被监视。面对外界质疑,韩国坚持辩解这是纯粹的防御措施,无意冒犯邻国。但中国并未接受这一说辞,立即采取经济反制手段:限制中国游客赴韩,叫停韩流影视文化的传播,乐天集团在华的超市被迫关停,大量韩国企业因此遭遇重创。那几年,中韩关系急剧下滑,几乎陷入冰点,抗议与抵制的新闻铺天盖地。
几年过去,关于萨德的喧嚣似乎逐渐消散。但它并非凭空消失,而是被淡化并纳入常态。韩国的应对方式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并未直接推翻前任政府的决定,但也没有急于强化部署。他先行暂停追加设备,以环境评估为由拖延时间,谨慎观察局势。2017年朝鲜试射洲际导弹,威胁骤然升级,韩国这才完成剩余设备的部署。但与此同时,文在寅派遣特使赴华进行谈判,经过数月斡旋,2017年10月31日,中韩双方发表联合声明,韩国承诺“三不”:不追加萨德,不加入美导弹防御体系,不将韩美日合作发展为军事同盟。作为回应,中国也同意恢复双边关系。此后,两国经贸与文化交流迅速回暖,2018年韩国对华出口反弹,2019年更达到1362亿美元。虽然乐天集团的损失未完全弥补,但整体局势已得到控制。可以说,文在寅的“拖”与“谈”让萨德逐渐从舆论焦点变成既成事实。
韩国自身硬实力的提升,同样是让萨德争议降温的重要原因。部署萨德后,韩国并未完全依赖美国,而是不断加大国防投入。2017年国防预算为40万亿韩元,2018年增加至43万亿,用于研发本土导弹系统,例如玄武-2,其射程提升至800公里。韩国军方还通过大规模演习与美军联合训练,不断磨练拦截与防御能力。这样一来,面对朝鲜挑衅,韩国能够更加从容,既能与盟友共享情报,又避免了新的矛盾激化。在经济方面,韩国也积极转型,投资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战略产业,让企业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同时,韩流文化如K-pop、韩剧继续风靡海外,吸引公众注意力转向经济与娱乐。再加上政府主动引导舆论,媒体更多关注冬奥会、经济改革等热点,萨德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之所以说“自身硬”才是根本,是因为若韩国在压力下退缩,局势只会不断恶化。中国当初反制的逻辑,就是担心韩国完全听命于美国。然而,韩国通过外交承诺和独立决策证明自己有自主性,不会盲目追随盟友。这既缓解了中韩矛盾,也让双边关系回归正轨。尹锡悦政府上台后,也继续维持“三不”的政策基调,没有扩建新系统。即便2023年中国再度提出萨德问题,韩国外交部也强硬回应,强调这是主权事务,不容第三方干预。结果,双方高层依旧互访,贸易往来继续增加。由于萨德已成既有国防设施,不再带来新鲜话题,自然少见于新闻头条。
展开全文
回顾整个过程,从2016年7月宣布部署,到2017年9月安装完成,韩国国内外抗议不断,星州居民担忧辐射,街头抗议频发,警方维持秩序的场景一再出现。中国的经济压力一度让韩国企业难以承受,但韩国政府没有后退,而是边部署边谈判。2017年12月,文在寅访问中国,签订多项经贸合作协议,随后旅游与文化交流逐渐恢复。2018年后,中韩贸易全面回暖,韩国出口也逐步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转向多元化布局。在防务方面,韩国还发展类似“铁穹”的系统,增强短程防御。即便尹锡悦政府加强韩美同盟,也未放弃与中国的沟通。2023年韩美黄海军演虽引发不满,但韩国坚持演习必要性,并未使矛盾升级。
此外,国际环境的转变也让萨德逐渐失去关注。朝鲜半岛局势仍然紧张,但舆论焦点转移到核谈判与高层会晤。2018年,文在寅与金正恩在板门店会晤,2019年特朗普也加入其中,三方互动抢尽风头,萨德则成为背景。与此同时,中国面临中美贸易摩擦,无暇继续纠缠老问题。韩国抓住机会,大力发展军工产业,武器出口显著增加,经济抗压能力更强。最终,萨德从炙手可热的争议话题,变为一种国防常态。
整体而言,韩国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完全依赖外力,必须靠自身实力。萨德事件后,韩国不仅顶住了外部压力,还通过外交平衡和国防自主,稳住了局势。中韩关系逐步修复,贸易额持续增长。到2024年,尹锡悦访华时重点讨论的已是供应链合作,而非萨德。新闻报道也随现实转移,曾经的热点逐渐降温。这段经历说明,强硬的实力与灵活的外交结合,才能让国家走出困境,稳步前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