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河流域自古是风水宝地。当地有传说:周文王姬昌打败崇国后,把国都由岐山迁至沣水西岸,建立了沣京。为了“兴周室,拒戎狄,镇邪恶”,文王计划在丰京西部再建一卫星城保卫京城,一时难以抉择选址涝东还是涝西。
大臣们一致认为:筑城必须“以土为重”,择其优质着而定之。文王则派官差采土、比土。相比之下,涝西土厚、土肥,负荷力强,质地优良。文王当即批示说:“优者择之,劣者弃之,论土筑城,即日动工”。
谁料七天以后,涝东有一风水先生上奏说:“涝东,有府地,没爷地;涝西有福地,没绝地。请圣上明察。”(府地,即城池,爷地,即祖先穴地。府地难找,爷地好寻;福地,即龙脉宝地,绝地,即犯人的刑场)
于是文王选择在涝河东岸修筑了扈城,即后来的鄠县城。迁其父周王季陵于涝河西岸的“龙脉宝地”,今有墓塚遗址仍存。
因为“比土筑城”,把河对岸叫“比土”,后因渼水汇成陂,名称逐渐演变为“陂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