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也许满足通用收录标准、人物、虚构事物或发明研究任一收录标准,但需要可靠的来源来加以彰显。 (2022年10月6日)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请在讨论页讨论问题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条目仍有争议及准确度欠佳,会被提出存废讨论。

东汉壁画

东汉末年约指黄巾之乱起,至曹丕代汉(184年-220年,东汉光和七年-建安二十五年)[1][2][3][查证请求]或三国鼎立(东吴的孙权于222年自建年号、229年称帝)的时期,持续36年(或以东吴称帝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东汉皇族政治衰败,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由于土地兼并越加严重,朝廷允许地方贵族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势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腐败,皇权衰落,贵族的权力太大,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东汉末年被归入广义的三国时期。

另有文献将汉桓帝时期(148年至167年)归入东汉末年。[4]

背景[编辑]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5]。

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于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5],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5],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上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5]。

社会现况方面,当时的年轻人,喜爱用言语攻击长辈。[6]

刺史改州牧[编辑]

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是造成地方豪强兴起的诱因之外,刺史制度的变动,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因[7]。

刺史制度源自西汉武帝时期,本意是用等级低的官员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条问事制衡官员),尽管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不过到了东汉灵帝时,因刺史多死于黄巾之乱、凉州之乱,他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于是,刺史成为地方的官员,从原本的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四级结构。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7]。

这样的情况持续的结果,使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利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等于宣告东汉政府的实质统治力已经名存实亡[7]。

地方割据[编辑]

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非常不好[8]。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袁术、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著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崛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8]。

首先是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惠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后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于保守多疑,宠信奸佞,又受荆州蒯、蔡两大世家的挟制,晚年遭遇长沙太守张羡父子的叛乱,又废长立幼导致长子刘琦自请出镇江夏。他死后,次子刘琮继位,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琮便举众投降[8]。

接下来是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后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到了该地后,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公然断绝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后,由其子刘璋继承其位,最后由刘备所降服[8]。

领兵的武将如韩遂、马腾等人,也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来源的一大途径。他们曾一再击败中央政府的军队,而声名大噪,后又归顺掌控朝廷的李傕、郭汜

,不过后来发生内斗情况,最终被曹操所分化击败[8]。

此外,民间出现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现的武装集团,例如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另外还有一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割据势力,那就是张鲁在汉中地区领导的五斗米道教众[8]。凉州枹罕的宋建则自立为“河首平汉王”,设百官改年号,并割据三十年;宋建以王的身份建国(有百官制及年号),为历史之先。

割据势力列表[编辑]

各地势力

统治区域

统治时间

各地势力

统治区域

统治时间

河北地区(青、冀、并、幽四州)

袁绍;后继者分裂为袁谭、袁尚

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189-207

公孙瓒

幽州右北平

187-199

公孙度;后继者为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公孙渊称燕王、燕国为孙吴从属国)

幽州辽东

189-238

刘虞

幽州

187-193

张杨

并州上党

190-198

张燕

并州黑山一带

185-205

韩馥

冀州魏郡

189-191

中原地区(司隶三河及徐、豫、兖三州)

曹操、后继者为曹丕(及后曹丕篡汉建立曹魏)

兖州、豫州、司隶、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荆州、凉州、扬州淮南

192-220建立曹魏

吕布

先后曾据长安、兖州,后据徐州

192-198

王匡

司隶河内

189-191?

袁遗

兖州山阳

189-192?

桥瑁

兖州东郡

189-190

张邈

兖州陈留

189-195

张超

徐州广陵

189-195

鲍信

兖州济北

189-192

张绣

荆州宛郡

196-199

孔融

青州北海

189-195

刘岱

兖州

189-192

陶谦

徐州

189-194

孔伷

豫州

189-190

汉江地区(荆、扬、交三州)

孙坚;后继者为孙策、孙权(及后孙权称帝建立孙吴)

曾据豫州,后据扬州、荆州、交州

186-191、194-229建立孙吴

袁术(及后僭号称帝建号仲家)

曾据荆州南阳,后据扬州淮南、寿春

189-199

刘表;后继者为刘琮

荆州北部,之后将治理范围扩及荆州南部与交州以北

190-208

刘度

荆州零陵

208-209

金旋

荆州武陵

208-209

赵范

荆州桂阳

208-209

韩玄

荆州长沙

208-209

严白虎

扬州吴郡

?-196?

士燮

交州交趾

189-211

刘繇

曾据扬州曲阿,败给孙策之后移治豫章。

192-196

陈温

扬州淮南

189-192

王朗

扬州会稽

193-197

西北、巴蜀地区(司隶三辅及凉、益二州)

刘备(及后称帝延续汉室,史称蜀汉)

先后曾据青州平原、徐州、荆州,后据益州

193-221建立蜀汉

马腾

凉州武威一带

193-214

韩遂

凉州西平、金城一带

185-215

宋建(称河首平汉王)

凉州枹罕

185?-214

刘焉,后继者为刘璋

益州

188-214

张鲁

益州汉中

189-215

李傕

雍州、司隶、凉州东部

192-198

董卓

雍州、司隶、凉州东部

188-192

结束[编辑]

曹操通过征战兼并了诸多军阀,并挟持汉献帝,成为号令天下的权臣,受封魏王,仅未能征服孙权、刘备,表面称臣的公孙康家族也事实上半独立。

219年,刘备手下大将关羽发起北伐,威胁襄樊,中原震动。曹操拉拢孙权破坏孙刘联盟,终击退并斩杀关羽化解危机。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权位后,同年迫使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封孙权为吴王。

次年(221年),刘备称帝,自称延续汉室,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又次年(222年),孙权断绝对曹魏的臣属关系,自建年号,建立孙吴政权,并在229年称帝。

后世影响[编辑]

文化[编辑]

正史《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时期从黄巾之乱开始,包括了这一时期,直到三分归晋而结束。后世的文化作品因而把东汉的群雄割据时代的历史视为三国历史的一部份,两者的历史关系非常紧密。《三国演义》的内容也以《三国志》为本,横跨群雄割据和三国鼎立的两个时期,直到晋灭吴为止。三国系列游戏则在这个基础上对历史再进行加工。

参考文献[编辑]

^ 曹抡元.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和文学成就[J]. 泰安师专学报, 1994(1):75.

^ 张小舟. 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J]. 考古学报, 1987(1):19.

^ 陈颖. 三国时期的薄葬与厚葬[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81.

^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港史之二:两汉时番禺与日南、交趾的关系. 2018-09-18 [202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 5.0 5.1 5.2 5.3 童超. 第八章第一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 《三國風雲》. 1993: 38-39.

^ 孔融《论盛孝章书》,收录于《文选》第四十一卷:“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 7.0 7.1 7.2 童超. 第八章第二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 《三國風雲》. 1993: 39-40.

^ 8.0 8.1 8.2 8.3 8.4 8.5 童超. 第八章第三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 《三國風雲》. 1993: 40-41.

参考书目[编辑]

《三国风云》,童超,知书房出版社,ISBN 978-986-6344-26-8

查论编汉朝历史秦末与西楚大泽乡起义 · 秦末民变 · 义帝反秦 · 定陶之战 · 巨鹿之战 · 破釜沉舟 · 新安杀降 · 入关灭秦 · 约法三章 · 鸿门宴 · 戏亭分封 · 暗渡陈仓 · 楚汉战争(定三秦之战、安邑之战、彭城之战、荥阳之战、成皋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阳夏固陵之战、陈下之战、垓下之战)西汉白马之盟 · 郡国制 · 布衣将相 · 汉承秦制 · 白登之围 · 和亲匈奴 · 消灭异姓王风潮 · 吕后称制 · 萧规曹随 · 诛吕安刘 · 七国之乱 · 下邑之战 · 上郡之战 · 文景之治 · 乐府、汉赋 · 汉武盛世 · 武帝建元 · 张骞通西域 · 丝绸之路 · 夜郎自大 · 征服西南夷 · 灭滇国 · 汉匈战争 · 马邑之谋 · 汉武帝币制改革 · 盐铁国营 · 刺史制度 · 察举制 · 酎金案(推恩令、附益法) · 独尊儒术 · 漠北之战 · 灭卫氏朝鲜 · 南平百越 · 灭南越 · 灭东越 · 东瓯内迁 · 苏武牧羊 · 汗血马之战 · 司马迁著史 · 武帝求仙 · 巫蛊之祸 · 浚稽山之战 · 李广利降匈奴 · 轮台诏 · 霍光辅政 · 盐铁会议 · 元凤政变 · 昭宣之治 · 赵充国平西羌 · 石渠阁会议 · 郅支之战 · 西域都护府 · 竟宁出塞 · 外戚干政 · 王莽代汉新朝与更始政权王莽改制 · 绿林军(刘玄称帝) · 赤眉军(刘盆子称帝) · 昆阳之战 · 刘𬙂之死 · 隗嚣割据 · 公孙述称帝东汉东汉统一战争(统一河北、统一关东、平陇西、灭蜀) · 云台二十八将 · 尚书台 · 王景治黄河 · 取消都试 · 光武中兴 · 二征夫人起义 · 造纸术改进 · 匈奴内讧 · 佛教内传 · 永平求法 · 明章之治 · 白虎观会议 · 窦宪北伐 · 燕然勒石 · 永元之隆 · 班超再通西域 · 甘英出使大秦 · 邓氏称制 · 阎显干政 · 西域长史府 · 延光宫变 · 张衡观天 · 九江之乱 · 梁冀专权 · 太学清议 · 党锢之祸 · 鸿都门学 · 东汉与羌的战争 · 东汉与鲜卑的战争 · 鲜卑兴起 · 黄巾之乱 · 五斗米道 · 凉州之乱 · 诛灭十常侍 · 董卓进京 · 讨伐董卓之战 · 群雄割据 · 阳城之战 · 孙刘襄阳之战 · 界桥之战 · 龙凑之战 · 巨马水之战 · 李郭之乱 · 匡亭之战 · 陶谦讨伐战 · 濮阳之战 · 定陶之战 · 曲阿之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 · 曹操迎天子 · 奉天子以令不臣 · 募民屯田 · 建安文学 · 宛城之战 · 袁术称帝(袁术讨伐战) · 张绣讨伐战 · 吕布讨伐战 · 易京之战 · 曹操征伐徐州之战(刘备讨伐战) · 白马之战 · 延津之战 · 官渡之战 · 乌巢之战 · 仓亭之战 · 博望坡之战 · 黎阳之战 · 夏口之战 · 邺城攻略战 · 南皮之战 · 壶关之战 · 曹操北征乌桓 · 江夏之战 · 长坂坡之战 · 赤壁之战 · 孙曹夷陵之战 · 南郡攻略战 · 潼关之战 · 南匈奴解体 ·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 冀城之战 · 卤城之战 · 皖城之战 · 益州之战 · 张鲁讨伐战 · 逍遥津之战 ·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 定军山之战 · 汉中之战 ·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 · 麦城之战 · 曹丕代汉专门史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与罗马的关系) · 经济 · 文化 · 科技(农业) · 君主 · 区划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查论编三国历史汉末黄巾之乱 · 凉州之乱 · 诛灭十常侍 · 董卓进京 · 王允、吕布计除董卓 · 群雄割据 · 阳城之战 · 孙刘襄阳之战 · 界桥之战 · 龙凑之战 · 巨马水之战 · 李傕、郭汜之乱 · 匡亭之战 · 陶谦讨伐战 · 濮阳攻防战 · 定陶之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吴郡攻略战) · 孙策平江东之战(侯官之战) · 曹操迎天子 · 奉天子以令不臣 · 许昌屯田 · 建安文学 · 宛城之战 · 蕲阳之战(袁术讨伐战) · 张绣讨伐战 · 吕布讨伐战 · 易京包围战 · 庐江之战 · 曹操徐州侵攻战(刘备讨伐战) · 白马之战 · 延津之战 · 官渡之战 · 乌巢之战 · 仓亭之战 · 博望坡之战 · 建安、汉兴、南平之乱 · 黎阳之战 · 夏口之战 · 邺城攻略战 · 南皮攻略战 · 壶关之战 · 曹操北征乌桓 · 东冶五县之乱 · 江夏之战 · 长坂坡之战 · 赤壁之战 · 孙曹夷陵之战 · 南郡攻略战 · 合肥之战 · 荆南四郡攻略战 · 借荆州 · 潼关之战 · 南匈奴部落解体 ·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 冀城之战 · 卤城之战 · 成都攻略战 · 皖城之战 · 张鲁讨伐战 · 逍遥津之战 ·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 定军山之战 · 汉水之战 · 汉中之战 ·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 · 麦城之战 · 三国鼎立曹魏曹丕称帝 · 九品中正制 ·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 洞口之战 ·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 江陵防卫战 · 广陵对峙战 ·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乱 · 诸葛亮北伐 · 天水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街亭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石亭之战 · 陈仓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 建威之战(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锚点失效] · 公孙渊称燕王 ·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 姜维北伐 · 兴势之战 · 曹爽专权 · 提倡玄学 · 毌丘俭讨伐高句丽之战 · 曹魏攻伐韩(三韩)之战 · 正始改制 · 高平陵之变 · 司马氏专权 · 曲城之战 · 王凌之乱(寿春一叛) · 东兴之战 ·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锚点失效] · 毌丘俭、文钦之乱(寿春二叛) · 狄道之战 · 段谷之战 · 诸葛诞之乱(寿春三叛) · 甘露之变(司马昭弑君) · 竹林七贤 · 司马昭攻灭蜀汉之战 · 锺会之乱 · 永安之战 · 曹魏灭亡蜀汉(季汉)刘备称帝 · 夷陵之战 · 诸葛亮南征(南中平定战) ·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战 · 出师表 · 诸葛亮北伐 · 天水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街亭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 陈仓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 建威之战(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蒋琬、费祎治国 · 姜维北伐 · 兴势之战 · 夏侯霸投奔蜀汉 · 曲城之战 · 狄道之战 · 段谷之战 · 仇国论 · 黄皓专权 · 曹魏灭蜀汉之战 · 锺会之乱孙吴孙权改元黄武 · 夷陵之战 ·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 洞口之战 ·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 江陵防卫战 · 广陵对峙战 · 交州领化 · 石亭之战 · 孙权称帝 ·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 夷洲、亶洲探寻 ·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锚点失效] · 吕壹专权 · 岭南开拓 · 二宫之争 · 诸葛恪专权 · 东兴之战 ·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锚点失效] · 孙峻专权 · 毌丘俭、文钦寿春驰援战 · 孙𬘭专权 · 诸葛诞寿春驰援战 · 会稽南部、鄱阳、新都之乱 · 永安之战 · 交阯之乱 · 孙皓暴政 · 西陵之战 · 郭马之乱 · 晋灭吴之战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