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封缸酒历史悠久,仅文献记载已有1700余年,境内出士的文物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丹阳这方水土中的先民就掌握了酿酒技艺。《丹阳封缸酒酿造技艺》于2008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许朝中于2008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丹阳封缸酒以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淋饭法工艺精酿而成,其工艺程序如下:糯米 →过筛→泡米→搭米→冲洗→蒸饭→淋饭→ 入缸→加药拌饭→搭窝→来酿→加米白酒→ 开耙→ 养醅→ 榨酒→ 淀清→封陈。

丹阳封缸酒酿造技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深厚,产品风味别具,工艺技术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传承单位--江苏省丹阳酒厂保留了传统酿造技艺,其产品荣获国家质量奖、中国历史文化名酒、长三角名优食品、瑞士国际评酒会银奖等诸多荣誉,为丹阳著名地方特产。

丹阳封缸酒,素以“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名闻内外。丹阳产封缸酒在南北朝时就已出名。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曲阿之酒"款待百姓。曲阿即今丹阳,故丹阳封缸酒古有“曲阿酒”之称。丹阳黄酒历史悠久,酿造史已有3000余年,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兽面纹尊以及青铜方卣等远古酒器证明,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酒文化了。

酿造工艺以当地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用麦曲作糖化发酵剂。粒大、均匀、洁白、性粘、味香,需取水质清甜、含多种无机盐类矿物质的玉乳泉水,配以特制酒药,经低温糖化发酵,在酿造中,当糖分达到高峰时,兑加50度以上的小曲米酒后,立即严密封闭缸口,养醅一定时间后,抽出60%的精液,再进行压榨,二者按比例勾配定量灌坛,再严密封口贮存2-3年即成。酒色棕红、明亮,香气浓郁,口味香鲜。酒度40度含糖分28%以上,总酸0.3%。酿造成酒后色泽棕红,醇香馥郁,酒味鲜甜,酒为十四度以上,为黄酒中上品。

由来传说江苏丹阳封缸酒历史悠久。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曲阿之酒”款待百姓。曲阿即今丹阳,故丹阳封缸酒古有“曲阿酒”之称。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镇江一条街上有一口井,冒出的不是水,而是酒。这口冒酒的井冒出的酒又醇又香,10里以外都闻得到它的香味,整天都可以闻到它的香味。所以这条街上酒店特别多,来吃酒的不要花酒钱,只要买些小菜就行了。因此每天来这儿喝酒的人也多了,这条街也就有了名气。三国时,蜀国猛将之一的张飞路过镇江,一下码头就闻到酒香,馋得嗓子直发痒。一打听,说这儿有口酒井,他也顾不得"将士在外不得喝酒"的军令,来了就喝酒,一口一碗,一边喝一边喊:“好酒!好酒!”一口气喝了不知多少碗,人也瘫到地上不省人事了。这事被关公知道了,就气呼呼地跑来责问酒家,为什么要给他兄弟喝这么多酒。酒家说:“我们的酒是井里出的,不要钱,随便哪一位上门,都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的”。关公不信,世上会有冒酒的井和不要钱的酒?要店家带他去看看。他趴在井边往下一看,这井里的一股酒气直往上冲,他猛吸一口,浓烈的酒味冲得他直咳嗽,脸憋得通红通红。关公的大红脸也就因此而成的。关公想:这酒不花钱,人们就会贪杯,这样不知要误了多少大事。于是,他挥起青龙偃月刀,一下子把井劈成两半,井里的酒满街横流,成了一片酒的海洋。后来,据说这条街就叫“酒海街”。酒井里淌出的酒,顺着运河流到丹阳,丹阳家家户户用缸把酒封存起来,逢年过节,婚嫁吉日,或生孩子喝"三朝酒"时,才倒点出来招待亲友,这就是后来丹阳有名的封缸酒。

丹阳封缸酒:素以“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名闻内外。丹阳产封缸酒在南北朝时就已出名。

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丰富的内容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