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秦军要来,首当其冲的韩国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韩王立刻派使者前往好邻居魏国申请结盟。结盟异常的顺利,毕竟魏王也不傻,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比谁都懂。很快,韩魏联军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只要秦军攻击一方,另一方必须支援,秦军兵力不足必会撤退,只要他们打好配合,就能阻秦军于崤函之外。

秦昭王十四年,秦国丞相魏冉举荐白起为主将。面对兵力远胜于秦军的韩魏联军,白起心知力敌的话只有死路一条,只有个个击破才能换取一线生机。表面上韩魏联军人数众多,但联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牢不可破,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双方都想着保存实力,这也给了白起可趁之机。

白起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派出少量的秦兵牵制住韩军主力,韩军将领不敢轻视秦军,只能全力应战。魏军看白起先攻打的是韩军,就开始逐渐放松了警惕。谁知白起的杀招才刚刚开始,白起见计谋生效,火速地命令剩下的秦军主力杀向魏军,魏军将领还没反应过来,两军就交战了,结果可想而知,秦军准备已久,魏军仓促之间应战,被杀得溃不成军。

白起解决掉魏军主力后,马上率秦军转身杀身韩军,两面夹击之下,韩军也无力回天,很快被秦军包围于伊阙。此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主力部队被斩,韩魏两国自此一蹶不振,也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白起自此一战成名。

随后,白起受到秦王的号令多次伐楚,楚国屡战屡败,楚国还因此被迫迁都,在经过白起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最终还是没能顶过去,为秦国所灭。楚国一灭,白起更是名声大噪,被秦王封为武安君,直接走上人生巅峰。

自此之后白起一路高走,每战必胜,每回都是打得敌国割地求和。到了长平之战,白起用计让赵王战前换将,把经验老道的廉颇换成了只懂得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好大喜功自然发起猛攻,白起伪装不敌向后逃走,等赵括反应过来,早就率军深入太多了,最终导致赵国四十多万大军被截为三断,因为粮草被断,赵军在被围团四十六天后,只能无奈投降,最终落得四十万人被坑杀的下场。

白起

一生征战七十余次,攻城七十余座,未尝一败,歼灭敌军更是近百万。

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白起是懂兵法的,并非肌肉发达头脑简单之辈。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并且总能快速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对敌之法。伊阙之战中的对韩魏联军的个个击破;长平之战对赵括的诱敌深入,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最恐怖的是白起从来不以攻城夺地为目标,面对攻下来的城池或是投降的敌人,从来都是全歼。

后来,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攻伐,约战死二百万人,其中有一百万人死在白起的手上。

毛泽东在后来谈到白起时也说到:“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杀星,在面对秦国宰相范雎时也被着实坑了一把。最终被秦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一代杀神的时代落幕了,到最后白起还是败了。用兵上的“五事七计”让白起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但他最终仍是没有躲过权臣的暗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